close

關於媽媽手

媽媽手,不是只有當媽的才會得到的問題,只是的確常出現在辛苦的媽媽身上,主要是因為不斷重複過度使用患部肌肉,導致肌腱發炎。婦女一般肌力比較不足,尤其媽媽手常見於五十幾歲之健康之婦女或剛生產過後之孕婦,加上常需要作反覆性的動作,如擠奶、擰毛巾…等,自然容易發生。另外,只要是常反復使用手部的職業也有可能發生,像是生產線上工人、銀行員(不斷打字手上作業)、或賣肉的師傅…等,因此發生族群可說是相當廣泛

今天我們來聊聊媽媽手好了。

媽媽手真正的學術名稱是狹窄性肌腱滑膜囊炎(stenosing tenosynovitis),它是指大拇指靠近手腕側邊的伸拇指短肌腱與拇指外展長肌腱之狹窄性肌腱滑膜囊炎,臨床上常常患者或表示手腕位置的疼痛。主要症狀是大拇指近手腕處出現持續疼痛及腫脹,甚至無法使力。一旦發生粘黏,會出現緊繃的感覺,大拇指活動時會被「卡住」,甚至可觸摸到凸起的腫塊。如果不治療則可能產生慢性疼痛、手腕肌力減少、拇指活動受阻。



發炎會使得腱鞘變厚,使得肌腱在其鞘膜內滑動時因為腱鞘縮小而受阻,當患者移動其肌腱時便會突然卡住。

檢查時若將手腕向尺側偏移及過度背屈則會產生手腕疼痛此為芬克斯坦現象(Finkelstein test)。有些人同時會合併有腱鞘囊腫。

此症之診斷通常只須要靠臨床理學檢查,但是手腕的X光檢查可以用來檢查是否有骨頭的異常,像是橈骨突的變形(如果病人曾受到創傷或

骨折)也有可能是誘發的因素之一。

容易與「媽媽手」出現類似症狀的疾病有:(一)手腕關節之退化性關節炎(二)手腕月狀骨病變(三)腕隧道症候群(四)頸部神經壓迫;臨床上,有經驗的醫師應該不難區別。

治療

患者在家能做的除了藥物治療外,最重要是休息。如果不休息,給予再多治療也是白搭。

初步的治療包括休息或以副木、護具固定,則可以使症狀減緩或消失。兩星期的藥物治療(非類固醇類的抗發炎藥物)也是有幫忙的。如果症狀仍未好轉,則須採取局部注射類固醇的治療。(一般而言,不要超過三次的注射是相當安全的)。注射類固醇的缺點是:有可能使局部的皮膚萎縮,或是傷到指神經,也有造成細菌感染的可能性,但是這些情形通常是可以避免的。一般局部類固醇是相當安全、便宜的方法,如果患者真的有疑慮,現下也有許多醫師採取PRP局部注射的方式來治療。

少數仍無法改善之病例,可以考慮接受手術。手術的技術並不困難,只須要局部麻醉即可進行,手術時間約二十分鐘左右,傷口很小,疼痛很輕微,在小傷口內將發炎、沾黏的韌帶重新解救出來,手術不須住院,於門診安排就可以。手術後約一星期的保護手腕即可,之後便可以大大地改善,很快可以恢復工作。

總之,媽媽手是因肌腱滑膜使用不當或過度引起發炎所造成的,預防它的發生總比治療重要,萬一患了此症,若有正確之認識也不難治癒。治療是容易的,不過要強調的早期治療!另外治癒後的保護也是重要的,否則有復發的可能性哦。

如何預防「媽媽手」復發?幾個生活上的要點,

(一)無論單手或雙手在抱嬰兒時,盡量讓五指拼攏,手掌、手腕成水平狀,平均分攤嬰兒的重量,可避免嬰兒重量只由虎口及大拇指承受。

(二)哺育母乳時注意不要過度使用拇指,或是持續太久。

(三)日常生活或工作中,必須避免拇指長時間、經常重覆的動作。(四)工作時,必須注意用力方式不當。(五)疼痛症狀消失後,可配合正確的伸展運動和肌力訓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R.Woo愛骨頭 的頭像
    DR.Woo愛骨頭

    醫者心鐵人魂 骨科醫生吳凱文

    DR.Woo愛骨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